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影迷 > 嘉峪关宝物(五百年嘉峪关里,到底藏着啥不可思议绝密?)果真居然, 正文

嘉峪关宝物(五百年嘉峪关里,到底藏着啥不可思议绝密?)果真居然,

来源:创意视界网 编辑:影迷 时间:2025-10-25 02:23:41

1.我国的罗浮宫 1600年前的辉煌▼在青海省塔里木盆地东端,沿古丝路,关宝果会看见一座盛誉屡建山巅转到山的物百北麓,远远望见南北全长约1600米峭壁上满布了溶洞这是年嘉世界闻名的张掖嘉峪关,又名洞窟纵览四外,峪关该处南枕天山,底藏襟带西域,着啥偏齿洪洲,思议后有阴山。嘉峪绝密居

该处发展史悠久,关宝果自汉代起是物百古代丝路的要道堡垒所有来到张掖的人最大的愿望是走进嘉峪关,目睹美轮美奂的年嘉浮雕整个嘉峪关共有735个溶洞,常年开放的峪关仅有60-70个进入嘉峪关,单厢被眼前的底藏这一切威慑住了,专心致志于朱红色石板上的着啥此馆。

但你是否知道嘉峪关到底多伟大,能让世界都能为之震惊,让无数人宁愿为之无私奉献?

很多人说嘉峪关是我国的罗浮宫,只不过它至今已有1600百余年,相比而言罗浮宫发展史悠久嘉峪关始建于南北朝十六国时期,西元366年,僧侣乐尊路过此山,忽见如意璀璨,Nagaur万佛,于是便在峭壁上开挖了第一个溶洞随后经过北魏、隋、唐、北宋、金国不断增加修建,元代以后嘉峪关渐渐衰落而被弃置。

▲85窟Blancheville浮雕,唐末(西元848-西元907). 我国张掖嘉峪关 © 张掖研究院嘉峪关最珍贵的地方,只不过并不是那数十座浮雕、万本佛经,而是它因为衰败而被销毁的数百年,让嘉峪关成为了发展史的“第一现场”在发展史广为流传过程中,绘画书法可能后世摹的,史籍可能被后世改过自新,大多事件真相已在发展史的广为流传中抹杀了。

但张掖不是,它太清晰了。

▲第320窟三峰,陀罗尼经, 唐宋(西元705-西元781). 我国张掖嘉峪关. © 张掖研究院倘若没有张掖历史文献,现在要看吐谷浑的发展史,只能看短短两页的十三经中的吐谷浑的所写,以及大喇嘛写的著重宗教的史籍《术士婚宴》,而这才是张掖历史文献中极少的一部分古蒙古文资料。

倘若没有张掖石窟,唐代的浮雕绘画书法,因为五代时期的遗失和损毁,将成为永远的空白。倘若没有石窟浮雕,我们永远不知道史籍中记载的太平盛世、礼仪乐器、社会风貌到底是真是假。

2.欣赏欣赏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尸毗王本生图》北魏 浮雕

▲《鹿王本生图》北魏 浮雕

▲《萨垂那太子本生图》北魏 浮雕

创造嘉峪关浮雕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了,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溶洞里作画,便在溶洞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嘉峪关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

嘉峪关浮雕的工艺早已失传,至今再也无人能画出唐宋时期的那种奢华极致的美感只不过唐代和宋代这一个更替,画风就有了明显的改变,可以说越往后越显得浮躁,如果拿如今的画工和当时的作对比,那或多或少有僵硬呆板山寨感。

▲即便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临摹大作,也和真正的浮雕有着很大的差距

3.很少人会知道嘉峪关的那些秘密▼1、谁在经营嘉峪关大部分人走进嘉峪关都是从一头雾水开始的这也难怪,毕竟隔开了一千多年人们最大的疑问是嘉峪关到底是何人所建?为何而建?仔细观察每一个石窟,会发现他们的开挖结构大都相同,“前甬道,后溶洞”,在每一个甬道两侧的墙壁上都有人物绘画,他们是供养人——出钱开挖这个溶洞的人。

溶洞内供奉有佛像,绘制了经变图,目的是供养菩萨为家族祈福。由此可见嘉峪关只不过是民间自发进行开挖的产物,是各朝代达官显贵们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供养人的画像2、穿越时空的发展史画卷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嘉峪关并不为过,如果古人懂得先圈地再转让的生财之道的话,绝对是一笔稳赚不陪的买卖嘉峪关从西元366年开挖以来,直到元代才停工,经过那么多朝代,而可开挖溶洞的地方就只有这些,以至于后世会在前人的溶洞内覆盖或者铲掉原先的浮雕,重新绘制。

我们现在看到的浮雕只不过是一本艺术的编年史,不同的画风,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文化都汇聚一堂有人说参观浮雕很枯燥看不懂,那是因为走马观花没用心去看,耐心去欣赏和比对之后会发现雷同者只不过很少,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个舞台上,时隔五百年的艺人竟然可以同台竞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嘉峪关才会发生。

3、神秘的九层楼在整个嘉峪关,基本都是沿山壁开挖的原始溶洞,唯独在北面有一个九层楼的建筑,显得有些突兀它是编号为96号的溶洞,是嘉峪关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一尊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登基那年。

这尊佛像和普通的弥勒佛造型完全不同,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仔细端详更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完全是武则天的化身。

▲2002年张掖研究院考古重大发现这尊五百年大佛竟然“长高”了1米4、孙悟空的原型竟然是他在嘉峪关你可以找到很多传说事物的真实原型,形如嫦娥一般婀娜的飞天,造福众生的九色神鹿、最后竟然还有陪伴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

下图中的那个长相似猴的人是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因为他是胡人所以毛发比较浓密看着像毛猴一般他曾经是一个杀人越货的强盗,经过唐僧的教化终于迷途知返,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弟子,并且帮助唐僧成功穿越荒漠躲避官府的通缉。

这些在《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美术片《九色鹿》的原型

▲唐僧和石磐陀孙悟空的真实原型4.嘉峪关的劫难 从辉煌如何走向毁灭▼我们现在看到的嘉峪关是经过抢救修复的,事实上经过元明两朝的弃置,到清朝末年20世纪初被发现的时候嘉峪关已呈现荒芜凄凉的景象,窟前的木栈道大都毁坏,崖面坍塌,溶洞残破,堆积如山的流沙因长期无人清理,把最下层的许多溶洞都掩埋了。

▲1914年的嘉峪关

▲元代嘉峪关就开始逐渐衰落劫难一:藏经洞浩劫嘉峪关第17号溶洞,这是一个我国人永远耻辱的地方这个溶洞看似非常小,它却被称为“藏经洞”,在金国王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保护历史文献资料,僧侣们将上万经卷掩藏在此,直到1900年被一个住持在嘉峪关的道士(王圆禄)发现。

此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来到嘉峪关,巧言令色仅用4锭马蹄银诱骗王道士,就换走了大部分佛经,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

▲斯坦因(图中)

▲卖掉佛经的王道士

▲藏经洞内搬出的经卷图左门洞即为藏经洞劫难二:雕像和浮雕被残忍切割剥离当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将历史文献资料几乎搬空之后,嘉峪关又迎来了一个强盗——美国人华尔纳可惜他已经来晚了,能拿的都被拿了,气急败坏的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也是让嘉峪关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一次破坏,他竟然残忍的将大量的雕像和浮雕切割下来偷运回国。

如今我们在嘉峪关看到的雕像基本都是清朝和民国时期修复的,但是近代的工艺和古代浮雕的风格早已格格不入,看起来很牵强附和的感觉。

▲华尔纳窃取的嘉峪关第328窟供养佛像

▲华尔纳剥离嘉峪关第323窟浮雕的残痕劫难三:安置沙俄匪军1920~1921年间,苏联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沙俄白匪在陆军少校阿连阔夫的带领下,逃窜出国,越过边界,从新疆逃到我国后被拘留最终被安置在嘉峪关长达半年之久。

匪军在绝望潦倒中,溶洞浮雕就成了他们恣意发泄的对象他们不仅在浮雕上乱涂乱抹,他们在溶洞角落生火做饭,不少浮雕被油烟熏黑污损

▲被油烟熏黑的浮雕劫难四:张大千“名人也做暗事”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1941年初率妻儿门生,抵达张掖嘉峪关考察,一共待了两年零七个月期间为了临摹不同朝代的浮雕,竟然将浮雕一层层的剥去,对于张大师本人在艺术上的提升甚大,而对于国家和民族则为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

经历种种磨难,嘉峪关依旧被保留了下来,但是目前社会上有很大的声音也在呼吁:限制客流或者封闭嘉峪关以保护发展史遗迹。纵然如此,嘉峪关的处境还是很艰难,真难以想象要是少了他们,张掖嘉峪关还能撑多久?

5.张掖的守护者▼世界上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没有电灯,没有wifi,饿了只有馒头吃,离家特别远,白天一上班就盯着墙壁,晚上睡在泥块糊成的房子里开多少工资你愿意干?多少都不干……但是还真有这么一群人,拿着顶少的工资,干着顶辛苦的事儿。

他们是——张掖的守护者。

▲1964年 张掖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和嘉峪关的艺术家虽然现在的工作条件不像以往那么差,但是他们却愿意放弃家庭的温暖、更高的工作待遇,更好的生活条件,不远千里跑到大西北,守护一堆文物张掖里包含着几五百年的文明,但这得是多大的热爱啊?!深入地了解了张掖背后的发展史,和那些沉重的往事,才发现用“热爱”这个词,根本不足以形容他们对张掖的心情。

嘉峪关流失的典籍文物不是任何个人的责任,而是我们对发展史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有人说,外国人掠夺了张掖的文物,但至少现在这些文物保存了下来,还保存地很好因为它们流落到了世界各处,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张掖,看到了我国文化。

不然,谁也不知道这些文物能否躲得后来我国的种种事变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种宽慰吧但发展史终究是发展史,流失在异乡的和遗失了的文物都已经回不来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通过行动,帮助张掖的文化长久而完整地保存下去。

虽然嘉峪关里保存的文物,再不会被谁抢走,但这些千百年来的浮雕、佛像正在随着时间、气候、人为等原因一点点地消失...为了让这些文物不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出现了那群一心守护张掖的人早期守护张掖的这群人里,最让人唏嘘感慨的,应该是被称为“张掖守护神”的常书鸿了。

▲“张掖守护神” 常书鸿当年,他和妻子陈芝秀都在巴黎留学,他学油画,妻子学浮雕两人也算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没想到因为偶然在旧书摊上,看见了一本伯希和编著的《张掖图录》,从此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像块磁铁般,被吸在了张掖上。

▲《张掖图录》 伯希和到了张掖后,工作生活的恶劣程度,按照常书鸿的原话来说,“和法国生活真是天壤之别,简直就像在服刑”但常书鸿却坚持着,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的妻儿也只能跟着他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作为大家闺秀的陈芝秀,却放不下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再泥泞不堪的地儿也要穿高跟鞋。

▲陈芝秀和常书鸿从本质来说,他俩的追求是冲突的最后,实在受不了的她,抛下了丈夫和一双儿女在这种足以令任何一个男人崩溃的情况下,常书鸿却依然守在张掖,做着他平常的工作这些守护张掖的人,不只是我们想象中拿着笔画画就够了,有点医生像给人看病,归纳了石窟的多种病症类型,起甲、酥碱、粉化、空鼓,还研究出了一套套的治疗方案。

▲粉化

▲空鼓所以对这群张掖守护者来说,每天的工作就像在和时间赛跑,因为石窟里的浮雕受天气、水分、风沙、光照等影响,任何一点环境变化都有可能加速它的消失。

▲第320窟南壁,陀罗尼经, 唐宋(西元705-西元781). 我国张掖嘉峪关. © 张掖研究院那来自于美的触动,让一代代的学者激发起了流淌在血液里的热情,用超出想象的坚韧,将这些价值传达给更多的人,这本身,也是张掖艺术的一部分不是么。

他们对张掖的心情,绝不止是热爱。“热爱”这次词,有时候太自我了、太随感觉了,如果没有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又怎么会在张掖一呆是五十几年。

▲第85窟Blancheville浮雕,唐末(西元848-西元907). 我国张掖嘉峪关.摄像: Lori Wong. ©The J. Paul Getty Trust

这是一座看一眼少一眼的“无价之宝”当你想象古人描绘浮雕时的虔诚模样、想象后世发现它时的满眼惊叹,想象一代代学者修复保护它时的炙热心灵,情怀和发展史、艺术与生命,必能激荡起你内心深处窒息般的震撼来源:七零后水墨

6.0466s , 10960.2890625 kb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嘉峪关宝物(五百年嘉峪关里,到底藏着啥不可思议绝密?)果真居然,,创意视界网  

sitemap

Top